1.10 催眠与意识
1.10.1 意识与无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意识是个斩不断的流。”意识活动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在这个连续体的一端是意识状态,另一端是无意识状态。
所谓意识,一般是指自觉的心理活动,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应就是有意识的反应,人的意识是以具有第二信号系统为特征的,它是中枢神经高度发展的表现。可见,自觉性、能动性、有目的性是意识的典型特征。学者们还认为:意识具有两大功能,即意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自觉,整合的认识功能;同时也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随意的体验和意识活动的功能。
所谓无意识,通常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它同第二信号系统没有联系,不能用语言表述。无意识也有两大功能,即无意识时主体对客体一种不知不觉的认识功能;同时也是主体对客体一种不知不觉的内心体验功能(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无意识概念有别于精神分析学派中特定的“无意识”或“潜意识”的概念)。
综上所述催眠状态中人们所具有的心理状态既不是清醒时的意识状态,也不是睡眠时的无意识状态,而是一种特殊的、变更了的意识状态,即可称为“第三意识状态”。
1.10.2 第三意识
为什么说催眠状态中的意识不同于清醒状态中的意识呢?清醒时的意识状态,其典型特征是自觉性、能动性以及有目的性,而在催眠状态中,尤其是在深度催眠状态中这些特征几乎荡然无存。
催眠与睡眠也不同,睡眠时意识处于无意识状态。事实上,催眠状态中的意识不是处于无意识状态。首先,在催眠状态中,虽然受术者主动的发起和终止的自觉能动性的活动消失,但经催眠师的暗示,仍可产生一些具有自觉能动性性质的活动,纵然已失去了意识的批判与监察。其次,催眠的临床实践表明,倘若催眠师的指令严重有悖于受术者的人格特征、道德行为规范,或者触动了受术者最为敏感的压抑、禁忌时,便会使受术者感到焦灼不安,甚至发怒、反抗。综上所述,在催眠状态中受术者在宏观上是无意识的(缺乏自觉能动性,意识批判性极度下降);在微观却是有意识的(语言能力及警觉系统的存在等等)。因此,在意识的连续体上,它处于中间位置。它兼有二者的成分,但又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更不是只有依托二者才能生存。它有自身的特殊性质,也有其独特的机制。这种被称为“第三意识”的状态,有一系列独特的表现,其特点如下:
A. 新型的身心关系——在第三种意识状态中,通过心理暗示的作用,可使生理发生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使人体能焕发出平时不可能产生的巨大能量以及各种生理反应,如“无痛拔牙”,“开发潜能”等。对于深入、拓展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直至丰富哲学认识论的内容等方面,也将提供有益的启示。
B. 意识与无意识的相互转化——在意识的连续体上,第三意识状态可以打破意识和无意识的界限,受术者的心理活动可按催眠师的指令在此连续体上自由运行。在催眠状态中,外部刺激可直接进入潜意识而不存在任何障碍。同时,外部刺激还可以在催眠师规定的时间或情境中毫无困难地进入意识状态。此外,多次催眠暗示治疗的逐渐积累,使该暗示的清晰度提高,最后突破界限,进入意识状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C. 感受性的极度提高与特异化——在第三意识状态中,对刺激的感受能力发生了变化。其表现为,受术者仅能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对其他人模仿催眠师的声音或对催眠师本人的录音都置之不理。
1.10.3 潜意识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如果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冰山,意识(显意识)就是露出水面的顶端,只占心理活动的小部分;而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是无意识(潜意识),是冰山在海平面以下深不可测的部分。詹姆斯认为:当人们的意识状态发生改变时,巨大而强烈的兴奋感将开启人们的心智,使人们发现正常意识状态下不可能存在的一种微妙的思想或知觉。事实证明“某些意识经验,如创伤记忆和禁品渴望会一直藏在人的内心无意识(潜意识)中,并影响人们的行为。无意识(潜意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在很多时候人们的行为都已经自动化了,不会受到意识的控制。一旦形成了生活习惯,那么人们在无意识(潜意识)的状态下也可以轻松地进行这种活动,如我们在骑自行车时,踏自行车(无意识的动作)的同时,还在思考工作、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意识活动)。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人的心理包括三个不同的部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潜意识代表原始的冲动(含非理性的要求),力争要在意识中得到表现。而在意识领域(理性的要求)中,这种本能是不允许出现的。前意识介于潜意识与意识之间,发挥着“检查官”的作用,把那些不适合进入意识的潜意识内容压抑回去。弗洛伊德说:每一单独的历程都先于潜意识的心灵系统。
1.10.3.1 潜意识的本质
A.潜意识是个体精神机构最深层、最黑暗的部分。 B.潜意识在某一点上与神经系统相联系,并获得本能需要。 C.潜意识充满了精神活动的各种本能性精神活动能量。 D.这些能量是混乱的躁动不止。
简言之,潜意识是生物性本能能量的仓库,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总源泉。
1.10.3.2 潜意识的基本特征
A. 潜意识具有原始性。所谓原始性是以发展的角度来说的。潜意识是人的精神结构最初级的、最简单的、最低级的、最基本的因素。意识是发展而转化了的潜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潜意识都能转为意识,这取决于外部环境和潜意识本身的性质。意识也可以有条件的转化为潜意识,储存于大脑之中。
B. 潜意识具有冲动性。潜意识的冲动性来自它的原始性,只有潜意识能够从神经系统获得本能冲动的能量,前意识和意识只是借用潜意识的能量得以表现。
C. 潜意识具有非逻辑性。潜意识的非逻辑性在梦中表现的最为彻底,许多梦境跳跃、零乱、没有规则等。
D. 潜意识具有非时间性。如早期的童年经验以及愿望冲动,以显明的视觉印象和梦的动力而出现于成人的梦中。
E. 潜意识活动具有非道德性。道德属于社会范畴,是人类社会行为的规范。潜意识是人的心理的最初萌芽,它的原始性、非逻辑性、非时间性均与非道德性相联系,共同构成潜意识的社会性。
F. 潜意识具有非语言性。如在梦中许多内容都用意象性的具体事物来表达。梦往往用“浓缩”、“转移”、“象征”等手段来表达潜意识的内容。以上特性,把潜意识与理性和道德区分开来,把潜意识和意识、前意识区分开来
1.10.3.3 集体潜意识
詹姆斯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可称之为心灵仓库和人类所有体验记录的东西存在着,一个心灵敏感者能把它挖掘出来,去获得过去和未来的信息。荣格在弗洛伊德和詹姆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上述见解。他特意指出:在潜意识的水平下,虽然每个人都有一种个人的潜意识,但在其心灵越来越深的层次上,存在着一个大融合。出露的岛屿虽然是孤立的个体,但在大洋深处他们是连在一起的。这个连在一起的岛屿之基,正是人类的共有的集体潜意识。人类的意识像乌云遮蔽了人类共有的集体潜意识,欲见到集体潜意识的真实面目,必须实施个体化进程
1.10.3.4 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潜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所有本能的承载体,活动遵循着快乐原则。“自我”是意识的主体结构部分,是理性的,处于“本我”与外界之间,活动遵循着现实原则。“自我”调节着“本我”。在“本我”和“自我”之上的意识层面上还存在着一个“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一个社会的理想和传统价值,正是通过“超我”传递给后代的。显然,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自我”是主体。“本我”和“超我”某些合成部分以“自我”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当“超我”的限制使得“自我”兴奋不能完全表现时,潜意识便出现压抑。这种压抑不被意识感知,却在意识层以焦虑等形式表现出来。
在通常情况下,潜意识是不被察觉的,但催眠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探察潜意识世界。催眠师对受术者进行催眠诱导的过程,就是引导受术者进入恍惚的意识状态,从而把受术者的潜意识层的信息尽收眼底,并采取多种形式与潜意识“对话”,以达到对生理和心理状态的理疗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