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 认知篇
1.0 引言
A.你是否有过在公交车的摇晃中迷迷糊糊睡着的体验? B.你是否有过看到“清仓处理”就立刻加入抢购队伍的经历? C.你是否有过比赛前紧张的呼吸困难,然后作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感受? D.你是否有过在大自然中聆听蝉鸣鸟语遐思连篇的畅快心情? E.如果有的话,那就意味着你体验过催眠。 诸如: a.在车上发呆——由于感官刺激过于单调而使人进入似睡非睡状态; b.受到广告的影响而采取一些行动——被言语或文字暗示而不自觉行为; c.告诉自己要控制情绪——通过自我暗示来调节情志; d.在大自然中遐想——通过冥想进入意识流停滞状态来改善精神面貌;
这些都是催眠。
催眠不是催人睡眠!
催眠的原理可以应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而且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如果给催眠分类的话,我们按照被催眠者是自然地进入催眠状态,还是被人有意识地诱导进入催眠状态来划分,前者属于自然催眠(广义催眠),后者属于人工催眠(狭义催眠)。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催眠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临床、心理咨询和教育、体育、司法、军事、情报、商业等领域。其原理已经从心理学、生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学科得到了科学的诠释。按照现代心理学的理论解释,催眠术不仅指催眠诱导的技术,还包括一些心理学理论及心理治疗的方法。
1.1 催眠
现代汉语词典释注:催眠——对人或动物用刺激视觉、听觉或触觉来引起睡眠状态,对人还可以用言语的暗示引起。
1986年出版的《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催眠的定义是:类似于睡眠,但对刺激尚保持多种形式反应的心理状态。被催眠者似乎只与催眠者保持联系,自动地、不加批判地按照暗示来感知刺激,甚至引起记忆、自我意识的变化。暗示的效果还延续到催眠后的觉醒活动中。
朱智贤先生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相关条目的解释:催眠(hypnosis)是指以催眠术诱起的使人的意识处于恍惚状态的意识范围变窄。
美国学者艾里克森(Erickson)认为:催眠是从一种意识到另外一种意识情境中的状态,并一直持续在这个状态中,或从一种意识到潜意识的状态。
中国学者宋专茂认为:催眠是人接受适当的暗示(如身心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意境想象等)后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大脑皮层及皮下组织的活动状态;在这种活动状态下,人的自主判断、自主意愿活动减弱,对外界的感觉、知觉产生收敛性指向,并使心理对生理的控制力量发挥到最高水平。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有关催眠的定义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答案。查阅相关催眠资料,不同的研究者或催眠师对催眠的构成原理或催眠状态的解释不一。无论哪一种解释,都是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对催眠的科学含义提出了特征性见解,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催眠,深入研究催眠都有着十分有益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