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繁體中文
新闻搜索
 
最新新闻
1   最新经络催眠师教学视
2   CCTV1:著名催眠
3   CCTV视频:著名催
4   瞬间催眠术-原理&n
5   解放军狙击手严重失眠
6   英女子患怪病24年只
7   高考前失眠怎么办?&
8   CCTV-催眠术历史
9   连云港文启培训基地首
10   山西太原基地经络催眠
热门新闻 点击
  自我确认催眠-提高自 9793
  中国首届催眠师大会在 8207
  傅建华-经络催眠师远 8027
  胡宝伟-经络催眠师考 7934
  中国首届催眠师大会暨 7903
  林何凤-经络催眠师认 7730
  催眠大师马维祥专著: 7421
  《经络催眠师远程培训 6983
  中国首届催眠师大会暨 6870
  应用“三维二相”模式 6712
     首页 >> 远程培训
1.9 催眠机理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04-11 阅读:3625次 【字体:

1.9 催眠机理

催眠是如何发生的?基于不同的观察角度,人们对它的看法可能不一。但若从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的角度看,催眠是个体脑神经生理、心理同外部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大量的催眠实验与实践证明,催眠依赖于个体脑神经系统的生理特性,也与个体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

1.9.1 催眠的生理机制

催眠的产生以神经生理发展为基础,它是个体脑神经系统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所具有的特定生理属性。也就是说,催眠是通过人或动物的脑神经系统对刺激诱导做出反应而产生的一种现象。

1.9.1.1 催眠是条件反射的结果

俄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大量实验研究证明:重复使用强的刺激,催眠发生的很快;当单调而持久的重复使用弱的和中等的刺激时,催眠状态发生的比较缓慢。对于人类,除了可应用类似于动物的刺激物外,还可以反复使用一些引起生理催眠现象的词句,这些词句实际上就是条件刺激。不仅如此,凡是过去与催眠状态曾经发生过密切联系的刺激物,无论是强的还是弱的,是词语性的还是物理性的,都可以作为催眠师的刺激物而起作用,并且运用的次数越多,奏效就会越迅速。催眠语作为一种条件刺激,能使大脑皮层产生选择性抑制,也就是从清醒到睡眠的中间状态——催眠状态。

1.9.1.2 催眠是大脑生物电活动的结果

前苏联生理学家涅甫斯基以正常人为被试,进行了催眠状态下大脑生物电活动的研究。结果发现:通过脑电活动记录可以研究大脑皮质的机能状态;脑电波的变化,成为人是否处于催眠状态及其深度的客观指标。此外,在进入催眠状态时,大脑皮层中抑制的强度和广度反应在电震动频率和波幅的一定变化上,确立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催眠状态中言语暗示的作用和催眠状态本身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复杂的电生理的和生物化学的变化。

1.9.1.3 催眠是脑神经组织生理的变化

美国神经生理学家詹姆斯等通过实验揭示:催眠状态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一种形式,伴有外周感觉缩小。在催眠状态下受术者只能与催眠者保持单线交往的这种感觉,集中反应了这一点。这好比中心视力集中注视了某物时清晰而准确,而周围的视野区域较宽广,因此精密度就低且模糊。前苏联神经生理学者罗日诺夫等人对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对言语刺激和直接刺激的反应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发现存在着两条规律:其一,随着催眠程度的加深,言语作用的生理影响增加,而直接刺激的效能降低。其二,随着从较浅的催眠状态过度到较深的催眠状态,感应的选择性范围逐步缩小,被催眠者大脑中抑制过程的广度和程度逐步增加。

1.9.2 催眠的心理机制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催眠的发生机制,许多研究者发现,心理正常的被试在催眠过程中表现出一些与异常者不同的语言与行为特征,但心理暗示对催眠现象的发生起着关键作用。

1.9.2.1 社会角色理论的解释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班诺斯等人认为:催眠不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催眠状态下的行为改变,其原因并非完全是由催眠师的暗示所导致,而是由于受试者在动机、情绪与期待上,认同催眠师所说的催眠境界,主动与之合作,在催眠师的诱导下,全神贯注,投入到一种“假戏真演”的忘我境界。

1.9.2.2 催眠暗示的麦比乌斯带效应学说

麦比乌斯带是由麦比乌斯发现的一个奇特现象:一张长方形的纸条,有正面和反面,其面和边角都是分明的,但是将这张纸扭转180度,然后将两端黏合起来,奇特的现象就出现了,原来分明的正反面已不复存在,变成了一个往返连续的面,这条奇特的带子就是麦比乌斯带,这种现象就是麦比乌斯带效应。分析麦比乌斯带的形成,有两个主要的步骤:一是“扭转”,二是“黏结”,催眠暗示的形成也需要这两个环节。①“扭转”,就是暗示的事情要让被试认为是合乎情理的,是可以接受的。“反扭转”就是出现反暗示的阻力。②“黏结”的如何,直接影响催眠暗示状态能否实现。其影响的因素还有:一是感情问题。就是要取得被催眠者的信任。二是技术问题。就是催眠暗示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的技术操作。三是伦理阻力问题。人们都有共同的或自己的伦理观念,这是人在心理上的一条防线。伦理阻力是比较深固的,但是当不触犯它时,又形同虚设。当人进入催眠状态时,就像形成麦比乌斯带一样,出现了特殊现象:从催眠师一方来说,不是说理论证,而是动机的直接“移植”;从被催眠的一方来说,不是通过分析判断,而是盲从附会地接收暗示信息。

1.9.2.3 新解离理论的解释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希尔嘉根据其实验研究结果,以意识分成离解的观点来解释催眠状态,所以也被成为“意识分离理论”。他认为:在催眠状态下,受试者的意识状态被解离为两层。第一层的意识是在催眠师暗示下产生的,其性质肯定是失实的、扭曲的;第二层的意识是受试者根据自己的感觉,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惟因当时受到催眠暗示的影响,第二层意识被第一层意识所掩盖,使受试者不能用语言陈述出来而已。希尔嘉称此为“隐秘观察者”,意思是在催眠状态下受试者并不因催眠师的暗示而完全失去自己,这也是新解离理论的主要实质。

1.9.2.4 心理结构理论的解释

这一观点认为催眠理论必须把心理上的因素、主观因素与其他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其结构还有两个即可分开又有联系的不同层次。第一层次为脑功能(包括神经生理等基本功能);第二层次为催眠功能(包括心理状态)。从结构上看,这两个层次中第一层次是神经生理学基本结构,第二层次为动力心理学结构,二者类似于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第一层次的功能是第二层次功能出现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决定条件。第一层次受到干扰,会阻碍第二层次的催眠状态,第一层次可随时影响第二层次。因此,第二层次催眠的具体内容依赖于催眠者和被催眠者两个个体的心理结构,反过来,第二层次能通过第一层次影响神经生理活动的功能。

1.9.2.5 神经心理综合性理论的解释

目前对催眠机理的研究已趋向综合性的解释模式。催眠术所能诱发的催眠状态即在治疗中所产生的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神经、心理、生理的活动过程。当大脑神经接受心理暗示性指令后人的大脑意识活动随着这种信息的进入而逐渐消弱,潜意识逐渐释放出来,趋于活跃状态,这就是催眠。这时受术者对施术者的暗示指令更为信任、更为敏感、更愿接受。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也得到相应的调整。对良性的暗示性指令会更容易接受,故而催眠能产生良好的心理、生理的调节作用。这一综合性理论,又称为“二层次学说”。第一层:心理功能,即心理暗示作用于脑神经,诱导意识活动的变更。第二层:脑神经功能,脑神经接受心理暗示后,进行储存,分析后通过神经生物的变化,影响生理活动功能,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系统发生相应的变化,诱导催眠状态。在催眠状态下接受暗示性指令更具作用。催眠和意志力没有直接的关系,它与注意力和意识状态有关。

由于催眠过程既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又受生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催眠术与催眠现象有着比较复杂的机理。一种理论或学说可能是从一个角度或一个方面来阐释,但每一种理论和学说都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思路,建立了一种模式,对催眠现象和机理阐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学术界对各种理论和学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争论,因此,要对催眠机理进行综合的、被大家都公认和接受的阐释,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上一条新闻: 1.10 催眠与意识

  • 下一条新闻: 1.8 催眠种类
  • 返回上级新闻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2-2023 经络催眠师认证项目推广中心远程培训中心 版权所有
    咨询热线:18976676129 QQ:813840018 E-mail:813840018@qq.com
    ◎技术支持佳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