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催眠与睡眠
从外表上观察处于催眠状态的人,会觉得他好像在睡觉,特别是闭着眼睛躺着的时候更像。这对于不了解催眠现象的人,难免引起误解,以为催眠不过是催人进入睡眠罢了。其实,无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催眠与睡眠是迥然不同的两种状态。
1.11.1 状态不同
A. 从心理方面看——处于睡眠状态中的人,其大脑神经活动处于抑制状态,这种抑制的状态在于使大脑皮质细胞不再接受刺激,从而防止皮质细胞的破坏。因此,睡眠中的人基本上不存在意识活动。至于在睡眠的异相期(即快速眼动阶段)所产生的梦境,只不过是在睡眠状态下所发生的一种无意象征活动。处于催眠状态的人则不然,其意识并没有完全消失。被催眠者常反映自己在催眠中的体验:感到头脑中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思想,虽能听到周围的声音,但只接受催眠师的指令
B. 从生理方面看——在睡眠状态的人,其膝盖的无条件反射会显著减少,甚至消失;而在催眠状态中的人与清醒时没有什么不同,仍保持明显的腱反射机制。经实验研究发现:人在睡眠状态下有两个时相的睡眠。其一为正相睡眠,特征为高幅慢波,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有所下降,瞳孔缩小,不出现眼球的快速转动,醒来时不记得有梦。其二为异相睡眠,此时的脑电图以低幅快波为主,眼球出现快速转动,呼吸变的浅快而不规则,脉搏血压亦有波动,全身肌肉松弛,并时常伴有梦境。在一个晚上的睡眠中,两种时相的睡眠交替出现,各自约4-5次,其中正相睡眠每次出现约持续80-120分钟,异相睡眠每次出现约持续20-30分钟。美国的催眠学家亨利对催眠状态的脑电图也做了研究,他们发现人在催眠状态下的脑电图为α波型,这与人在清醒状态下的脑电波型相似,与睡眠时的脑电图,特别是与正相睡眠的脑电图迥然不同。不过他们又发现,催眠状态下的脑电波型与异相睡眠的脑电波型也有些相似。这又说明,催眠状态可能接近于异相睡眠状态。由此看来,催眠状态是介于清醒状态与睡眠状态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这种状态可由人为的方式导入。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意识范围变的窄小,而注意力高度集中,只对催眠师的暗示发生反应,对周围的其它刺激却毫无感受,而且在催眠师的暗示下可发生各种不同的现象:如感觉缺失、错觉、幻觉、肌肉强直、肌麻痹、植物神经功能改变、年龄退行以及其它某些特异行为。催眠师正是充分利用催眠状态所特有的功能,使催眠成为发掘人类潜在能力,提高学习效果,调理治疗心身问题的有效手段。
1.11.2 特征不同
A. 催眠更多的属于心理现象,较少地属于生理现象;而睡眠则全部属于生理现象。
B. 睡眠状态是慢慢产生的;而催眠状态是突然而起,有时可在瞬间出现。
C. 被催眠者在催眠前,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放松”意念上;而睡眠者在入睡前的注意力不依附于任何外部因素。
D. 进入催眠状态的被催眠者,潜意识的时间概念如同一个时钟;而进入睡眠状态的人失去了时间的概念。
E. 被催眠者在催眠状态中,能接受暗示指令,并且敏感性相当高。觉醒以后,催眠暗示仍然能够起作用;而在睡眠状态中,一般不接受暗示。
F. 处于催眠状态中的人,潜意识高度活跃,根据催眠师的暗示指令,可以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正是通过对话才可以开发潜能、改善自我、治疗心身疾病;而睡眠状态中的人除了做梦不与外界有任何交流和沟通。
G. 被催眠者一旦被催眠师唤醒进入清醒状态,立即感到精神振奋,神清气爽;而睡眠状态中的人刚刚醒来以后则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转移到精神振奋状态。
H. 处于催眠状态的人,其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等,均可使之产生错觉与幻觉;而睡眠状态中的人则无此可能。
I. 处于催眠状态中的人,即使是睁开眼睛也仍然处于催眠状态之中;而处于睡眠状态中的人,眼睛一睁开,便立即转移到清醒状态中。
J. 催眠师可以使处于睡眠状态中的人转入催眠状态,或对处于催眠状态的人不主动唤醒,让其自然转入睡眠状态;或对处于催眠状态的人,通过暗示,确定其自然转入睡眠状态后自主觉醒的时间。而处于自主睡眠状态的人则无法自主实现睡眠状态与催眠状态的转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