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第三章 实操篇
3.0 引言
若要顺利地施行催眠术,达到预期的目的,术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施行催眠术时的环境对催眠成功与否产生重要影响。一个幽静整洁的催眠室和具有催眠气氛的环境易于促进催眠状态的产生。一位有经验的催眠师,尤其对一位感受性强的受术者施术时,催眠室不需进行特殊的布置,甚至在任何场合施术都可成功,达到深度催眠状态。有时某些受术者在众多而喧闹的人群中反而容易被催眠,如民间的催眠游戏,这可能是特殊情况。对于多数人来说关键是要创造一种良好的“催眠气氛”。因此,催眠室环境的选择和布置应从催眠气氛着手,催眠室门口应挂上醒目的“催眠室”牌子,贴上“保持安静”, “非请莫入”的标记,室内光线要柔和,墙壁漆成蔚蓝色或淡绿色,窗户可挂深蓝或深绿色窗帘,室内可使用空调,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装上隔音设备,最好铺上地毯,保持室内幽静,舒适,空气流通,避免陌生人进入走动,注意回避病人不欢迎的人。室内设备应力求简单,只要有施术用的一张舒适的床铺或沙发,一张办公桌和二把椅子即可,桌上可用鲜花点缀。 如需录音或录像,应先征求受术者的意见。
为了创造催眠的气氛,在催眠前先让受术者坐在沙发上介绍自己的情况和病痛,然后让受术者卧于催眠床上休息约10分钟。如男性施术者对女性催眠时,应允许陪客坐在室外椅子上陪伴,以减少受术者的心理紧张,但又要注意避免陪客对催眠的干扰。不论受术者是自愿还是被动接受催眠术,都要根据其文化程度、社会背景、催眠感受性的强弱,进行施术前的心理准备工作。
第一,催眠师应了解受术者接受催眠术的动机、目的和迫切性,以及受术者对催眠术的认识程度。另外,还要了解受术者的个性特征,对自己心理障碍了解的程度。然后经过感受性测验确立施术方案。要根据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疾病和疾病进程,选择适当的催眠方法,催眠指导语,制订周密的方案,不可墨守成规,千篇一律。
第二,施术前应根据受术者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向其介绍催眠术的一般知识,解除其对接受治疗的疑虑。使受术者理解催眠师的努力是设法帮助其从长期病痛的折磨下摆脱出来。促使受术者配合,积极主动地与疾病展开顽强的斗争。术前应进行必要的放松训练,按照施术者的要求体验和执行。只有全部消除顾虑,受术者才能有信心接受催眠并与催眠师充分合作。
第三,催眠治疗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务必使受术者建立信心。催眠师要使受术者感到他在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为其解除病痛,带来健康。受术者产生了对医生的信赖,便有了良好的开端,为进一步治疗奠定了基础。
第四,要努力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无论采取哪一种形式的心理治疗,都必须通过治疗师和来访者双方的交往而完成,因而咨访关系具有桥梁作用,特别是催眠治疗更是如此。相互信任的亲密关系能明显地减轻受术者的焦虑,增强受术者的信心使其易于进入催眠状态。
3.1 催眠感受性
感受性是指对事物属性的感觉能力,它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受性又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差别感受性是两刺激物间最小差别量的感受能力。在进行催眠过程中选用催眠暗示的刺激量应根据受术者的感受性来确定。过强的刺激会产生相反的兴奋作用,达不到催眠的目的,过小的刺激又不能引起催眠。催眠感受性,是指受术者对催眠暗示性刺激量的敏感程度,或者进人催眠状态的难易程度。容易进人催眠状态者,其催眠感受性强,反之则低。催眠感受性与一般感受性并不完全一致,它受着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3.1.1 催眠师成功的主要秘诀
掌握受术者的催眠感受性是催眠师成功的主要秘诀。在施术前了解影响催眠感受性的各种因素,权衡后实施,才能因人施治。影响催眠感受性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下列几方面:
A.年龄:老年人及学龄前儿童催眠感受性较低。7—20岁是感受性最高的年龄组,最高峰在7一11岁之间,依次是12——20岁>30——40岁>50岁以上。
B.性别:女性感受性大于男性,尤其是女性性格特征较为突出的,感受性最高。
C.性格与气质:性格的判定可根据既往的表现,也可用性格量表测定。
性格可按内向外向,稳定与不稳定来区别。气质可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他们的感受性分别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胆汁质(外向不稳定型):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幻剧烈等。
粘液质(内向稳定型):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但又难于转移,善于忍耐等。
多血质(外向稳定型):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与人交往、注意力易转移,兴趣和情感且变换等。
抑郁质:体验深刻、孤僻,行动迟缓、善于细心觉察他人不易觉察到的事物和人际关系。
D.态度:自愿接受催眠术者,尤其是要求迫切者,容易进入催眠状态;被动者,甚至对催眠术有反抗情绪者,难以催眠成功。 一般来说,受术者对催眠师有高度信赖,已接受过催眠术并已成功者容易进入催眠状态。反之,对催眠术不理解,处于紧张、激动状态时,则催眠的成功率低。
E.文化:文化背景与言语交往有直接关系,影响催眠的成功率。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易于接受催眠暗示,能充分理解催眠的指导语并按照执行。文化水平低者,尤其是智力水平低下的入难以接受催眠暗示,不易进入催眠状态。
F.精神状态:有明显精神病态,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人不容易进入催眠状态,尤其是有意识障碍时,更难进入催眠状态。反过来也可根据这点来鉴别病人有否真性意识障碍或较重精神疾病。
3.1.2 催眠感受性检验方法
A.闭眼法:令被试者静坐,全身放松,微闭双眼。施术者对面而坐,观察其眼睑是否眨动,眼球是否频频移动。如眼睑经常眨动,眼球移动频繁,则感受性弱。可询问被试者闭目时有否杂念,有者感受性则弱,相反则感受性较强。
B.举手法:施术者面对被试者稍坐片刻,然后要求被试者按照指令举左手或举右手,多次交叉试验。如能按指令执行,正确举手者则感受性强。如经常举错,说明被试者注意力不易集中,感受性弱。如举错手能立即自行更改,说明有一定的感受性。
C.抬手法:嘱被试者站立,将手臂放松,施术者握着其一手臂上下摆动,如无抵抗甚至自行上下摆动说明感受性强;如有抵抗,手臂肌肉久久不能放松,呈被动摆动,则感受性差。有时被试者未能领悟放松的方法,需重复教他放松,再进行检验。如反复试验仍然不能放松,说明感受性差,不易被催眠或不会进入深催眠状态。
D.摆手法:嘱被试者站立,双手同步向前后摆动,当听到施术者叫停的口令对就停下来。在被试者双手摆动数次后(双手向前摆动时)立即叫停,观察双手是否固定不动,如不动,则说明感受性强,如恢复原来站立时双手下垂的位置者,说明感受性不强。
E.拉手法:嘱被试者站立,将手臂放松,被试轻握施术者手指,实术者拉动手指时,被试迅速握紧实术者的手指。三至四次。抓紧的次数多,说明感受性强。反之感受性弱。
F.躯体摇摆法:嘱被试者双脚并立,微闭双眼,施术者立于对面,双手夹住其双臂,使其身体左右摇摆约7——8次,中途突然松手,观察被试者是否倾倒。如其左右摇摆而无抵抗,甚至自行摇摆,松手后又有倾跌现象,说明感受性强,相反者感受性弱。
G.后倒法:先告诉被试者要测验催眠感受性强弱,希望合作,不要怕跌倒,会帮助他防止跌伤。施术者立于其后,令被试者双脚并立,两手下垂,闭眼,头向后倾,放松全身肌肉,轻轻扶住他的头部,嘱其慢慢地往后倒,当手离去不扶他的头时,仍然继续往后倾倒者,则说明感受性强;若不后倒或双脚移动怕跌倒,证明感受性不强,也说明他有较强的自我保护能力,难以被催眠.也可往前倾倒来检验其感受性。
H.下肢放松法:请被试者平卧,两下肢平伸,令尽量放松腿部肌肉,观察下肢和足有否移动。能遵照施术者的指令尽量放松肌肉,下肢没有抵抗,说明有较好的感受性:难以放松,肌肉有抵抗说明感受性不强。
I.水晶球凝视法:施术者面对被试者伸出水晶球,令被试者凝视片刻,观察其能否较久地注视水晶球而不它视。然后缓慢地上下,左右移动水晶球,观察其眼球是否随球移动。如能服从指令则说明注意力易集中,催眠感受性强,反之则弱。必要时可反复训练,提高这种感受性。如上法凝视手指、火及其他物品亦可。
J.感觉检验法:用二杯白开水,令被试者尝试,要求他辨别出哪一杯是微甜的糖水,哪一杯是无味的白开水。如被试者认为某一杯是糖水,则暗示性较强,说明催眠感受性高,如认为都是白开水,则暗示性不强,说明催眠感受性低。也可暗示被试者某杯有点甜,要求他再仔细辨别,观察其感受性,如能感觉出有甜味,则说明感受性较强。
通过以上检验,不但可以评价受术者催眠感受性强弱,使催眠师心中有数,采取相应的方法,而且也是进行了一次催眠术前的暗示训练,为施行催眠术打下了一定基础
>>教学视频-催眠感受性检测方法(共10种)
>>教学视频-催眠感受性基本概念及注意事项(林何凤 主讲)
|